大阪(Osaka) 歷史背景:

  大阪位於日本中央地位的水陸交通要道,自古以來被稱為難波(Naniwa)。瀕臨大海的難波津(Naniwazu),五世紀左右以來便成為接收中國、朝鮮優秀文化的門戶,七世紀中期至八世紀中期前後設立了首都,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城市—難波京。中央區法圓阪一帶的史蹟、難波宮古蹟都證明了大阪成為一個城市的古老歷史。方圓6641平方公里。以後,儘管在十四世紀時,由於連綿不斷的戰亂,造成了城市的荒廢。但過了不久,到了室町時代,於1496年本願寺建起了石山別院,大阪逐漸成了以寺院為中心的寺內鎮。有小阪、大阪之稱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。大阪市立修道館

  石山本願寺在織田信長長達十年左右的對抗會戰中被燒毀之後,耽視這塊土地的豐臣秀吉於天正11年(1583年)開始著手修築大阪城。在築城的同時,他還建立了成為近代大阪基礎的縣城。從市、伏見移居過來的商人們經商活躍,大阪逐漸成了政治、經濟的中心都市。但是,在秀吉死後不久開始的1614年和1651年兩次戰役中,大阪城淪陷,城市也徹底沒落。以後,大阪成了幕府的直轄地區,城市的街坊得到復興,縱橫的人工河的疏通亦有了發展,由水運帶來興隆的經濟活動超過了以往的時期,迎來了繁榮時代。經過江戶時代(1603-1867),大阪被稱為「天下廚房」,名符其實地作為日本經濟、金融的中心繁榮起來,藝術、文化亦進一步昌盛起來。

  從幕府後期至明治時期,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激劇變革中,大阪經濟受到了極大打擊。儘管如此,在優秀有知識先輩的努力下,大阪得以向現代工商城市發展。明治22年(1889年),實施了市政制度,開始了上下水道、港口修築、市內電車等現代化城市的建設。進而到了二十世紀前半期,街道、地鐵、公園、區域規劃等城市規劃事業一步步得到發展。在建設類似這種現代城市的基礎設施、社會福利方面,大阪常常起著日本城市的先驅作用。在這期間雖曾有過社會經濟形勢的劇烈變動等災害、以及第二次大戰的戰禍、戰後混亂苦難的時期,但大阪市以1989年政制度實施100周年為台階,正有力地邁向下一個世紀。 

地方簡介地理環境歷史背景交通狀況觀光重點住宿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