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州(Suzhou) 觀光重點

虎丘

  位於蘇州城西,素有「吳中第一勝」之稱,蘇東坡說「到蘇州不遊虎丘者,乃憾事也」。虎丘是一座高36公尺,面積20公頃的小山,春秋時為吳王行宮,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於此,傳說葬後3日有「白虎蹲其上」,故名「虎丘」。虎丘是我國最早的園林,經千年不斷修整,內有斷梁殿、憨憨泉、試劍石、千人石、點頭石、二仙亭、致爽閣、萬景山莊等「三絕九宜十八景」,其中最有名的是虎丘塔和劍池。

  虎丘塔 又稱雲岩寺塔,建於五代(西元959年),是一座磚身木檐仿樓閣建築。塔高47.5公尺,共七層,呈平西八角形塔身由底向上逐層縮小,輪廓有微微鼓出的曲線,並繪以紅、白、黑三色花紋和圖案,雄渾古樸,有「江南第一塔」之稱。這座千年古塔是蘇州的象徵。此塔於300年前開始向西北傾斜,偵斜角為3°59',為中國之斜塔,當地政府有採取措施保固修繕。

  劍池 呈長方形,水深約6公尺,終年不涸,兩岸峭壁如削,上跨飛橋,險峻幽奇。据史載,這裡便是闔閭墓葬之地,據說當時以扁諸、魚腸等名劍三千把殉葬,故名劍池。劍池西崖有王羲之手跡「劍池」二字,東崖壁岩上有米芾所書「風壑雲泉」。

  虎丘現在每年春、秋兩季分別舉辦「虎丘藝術花卉」和「金秋虎丘廟會」兩項主題活動。


拙政園

  位於蘇州城內東北街,是蘇州園林之冠,與頤和園、承德避暑山莊、留園為中國四大古典名園

  拙政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,元代改為大弘寺,明代御史王獻官場失意,棄官還鄉,在舊址上拓建成園,園名取《閑居賦》中「灌園鬻蔬,此亦拙者之為政也」之意。

  園林基本保持明代風格,園中分東、中、西三部分,中園是全園精華所在。園林水池面積很大,但有聚有分,山光水影,富有自然景色,佈局採用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因地造景景隨步移的手法,形成明媚秀麗,淡雅樸素,曲折幽深的特點。

  園中有林香館、蘭雪堂、遠香堂、小飛虹廓橋、香洲、見山樓、爬山廊、枇杷園、聽雨軒、三十六鴛鴦館、十八曼陀羅花館、留聽閣古等勝景,宛如一幅幅風景畫,充分地表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。


滄浪亭

  位於蘇州市城南人民路三元坊,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。初為吳越(907~960)廣陵王錢元端的花園;宋朝詩人蘇舜欽在園內建滄浪亭;南宋時是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宅第。

  滄浪亭佔地13畝,在造型格局上獨樹一幟,以假山為中心,重嚴复岭,翠竹叢生,巧妙地融園內、園外遠山近水為一體,可以面面觀景。

  滄浪亭翼然山頂,亭柱上刻有園主蘇舜欽歐陽修唱和的對聯:清風明月本無價,近山遠水皆有情。亭台掩映於古林怪石之間,幽靜古樸。

  園中五百名賢祠中嵌刻有從吳自清2000多年間與蘇州歷史有關的594位名人的石刻像,有碑125方,是有關蘇州歷史的珍貴資料。


寒山寺

  位於距蘇州市區5公里的楓橋鎮,坐落在古運河畔的楓橋與江村橋之間。始建於六朝(西元502~556),最初名為妙利普明禪院,後因高僧寒山駐寺主持,遂更名寒山寺。寒山寺聲名遠揚卻是因唐代詩人張繼的詩詞《楓橋夜泊》:「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。」,張繼的神來之筆道盡了這座古寺的祥寧、孤幽,從此寺以詩傳,享譽中外。

  寺廟幾經火災,現存建築為清末重修。寺中主要文物古跡有:羅漢堂中的500尊由香樟木雕刻而成的金身羅漢;碑亭中歷代名人包括岳飛、唐伯虎、文征明、康有為等人的墨跡,其中最有名的是晚清俞樾手書的《楓橋夜泊》詩碑;還有敲出「夜半鐘聲」大銅鐘和楓江第一樓等。


留園

  位於蘇州市西閶門外留園路,與頤和園、承德避暑山莊、拙政園同列中國四大古典名園

  留園建於明代中葉(1525年),是太仆寺卿徐泰時的私人花園,當時稱「東園」;清朝熹慶年間(1796~1819)易主劉蓉峰,稱「劉園」;光緒年間(1875~1908)園歸盛康所有,盛家加以擴建,後取名「留園」,取「劉」「留」同音,亦取「長留天地之間」之意。

   留園以建築空間處理得當布局緊密精緻而居蘇州園林之冠。園中分四個景區。中部以山水為中心,布景明潔清幽。東部建築高深寬敞,陳設華麗;西部是土山樹林,景色天然清秀。北部有月季花圃、葡萄藤架,盆景園,一片田園風光。

 


網獅園

  網獅園位於葑門內闊頭巷,南宋時期由為隱退侍郎史正志所建,原名「漁隱」。清代官吏宋宗元退官購下此園,借舊時「漁隱」之意,更名為「網獅園」。

  網獅園佔地僅八畝,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,但它小中見大,布局嚴謹,層次分明又富於變化,園中有園,景外有景,精巧幽深。園中建築多而不覺擁塞,山池小而不見局促,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小勝大的典範

  全園分三部分:東部為住宅,布置雅潔。中部是主園,水池亭台,疊石曲橋,疏密有致,配合得當。西部是內園,是讀書作畫之地,環境幽靜。1980年,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複製了此園,因此園為典型的明代江南園林的風格,所以取名「明軒」。


獅子林

  獅子林與滄浪亭、拙政園、留園合稱蘇州四大名園,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。元末名僧天如禪師及其弟子為紀念其師中峰和尚而建,因園中怪石多像獅子,故名獅子林。

  獅子林以假山見長,造園之時,天如禪師邀倪雲林、朱德潤、趙善長、徐幼文等當時著名畫家共同設計,倪雲林曾作有《獅子林圖卷》傳世。獅子林全園結構緊湊,東南多山,群峰起代,氣勢雄渾,奇峰怪石,玲瓏剔透,獅子林也因此素有「假山王國」之稱 。西北多水,長廊四面貫通,上下曲折,若隱若現,獨具一格。

  乾隆皇帝六遊獅子林,還下令在北京暢春園、承德避暑山莊內分別仿建了兩座獅子林,可見其中魅力。


怡園

  怡園地處城中人民路中段,是清代名士顧文彬在明代尚書吳寬的住宅舊址上擴建而成,顧氏建園是為頤性養壽,故名「怡園」。怡園是蘇州名園中建造最晚的園林,因此也得以搏採眾園之長,成為一個集錦式的蘇州園林

  全園面積約九畝,形狀狹長,園景分東西兩部。中部以複廊相隔,廊壁建花窗以增景深;東部以庭院為主,曲廊環繞,花木石峰,縈繞點綴,從曲廊漏窗望去,步移景換,每景都如一幅裱好裝框的國畫;西為主園區,此區池水居中,環以假山、花木,並建曲橋、水門,以示池水回環、涓涓不盡。

  怡園還以「怡園法帖」著稱,其中有米芾、唐寅、董其昌等名家書畫條石,頗為珍貴。


北寺塔

  位於蘇州市人民路652號北寺內,為江南第一高塔,以雄偉著稱,與城外的虎丘塔遙相對望,同為蘇州著名標誌。

  北寺塔建於梁代(502),後毀於戰火,現存為南宋僧人大圓所建,歷代多有修葺。北寺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樓閣式佛塔,八面九層,高76公尺。佔地面積1.3畝, 底層屋檐較長。塔身由外廊、內廊和塔心方室組成,內廊有木梯可循級而上,憑欄俯瞰,全城風貌盡收眼底。唐代詩人劉錫禹任蘇州太守時, 有詩《題報恩寺》中道:「雲外支硎寺,名聲敵虎丘。」

  北寺塔所在寺廟北寺,距今已有1700多年,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寺廟。原址是三國東吳孫權為乳母陳氏所建,古稱「通玄寺」,唐代稱「開元寺」,五代稱「報恩寺」。

 


玄妙觀

  位於蘇州觀前街,是道教正一派叢林勝地。玄妙觀始建於西晉咸寧二年(276),初名真慶道院,元代改名玄妙觀,清代康熙年間因避康熙玄燁之諱,改稱圓妙觀。民國元年恢復玄妙觀舊稱。

  玄妙觀盛極時有殿宇30餘座,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道觀,現存山門、三清殿、彌羅殿和21座配店。觀中三清殿是江南現存最大一座宋代木結構建築。高大寬敞,巍峨莊重,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

  玄妙觀同北京的天橋、上海的城隍廟和南京的夫子廟一樣,歷來是熱鬧非凡的傳統市場。這裡店鋪林立,小吃、雜耍,攤販陳雜,是遊蘇必到之處。

 

 


盤門三景

  蘇州是世界上保存較好的古城之一,而盤門又是蘇州古城遺址保存得最完整的一部分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。登上城門可見水陸城門、吳門橋、瑞光塔,俗稱「盤門三景」。

  盤門由水陸城門構成,始建於吳王闔閭元年,歷代多次修葺和重建,水陸城門並峙,飛檐翹角,巍然屹立,氣勢雄偉,為中國所僅有。陸城分內外兩重,內外兩道城垣構成20公尺長的方形甕城,入侵者一旦入內,便如甕中之鱉。水城與陸城毗連,是古時溝通城內外的唯一水路通道。花崗石築成的城門洞可容兩艘船並行而過,並有閘門控制水流。

  瑞光塔在大運河之濱,最初為三國孫權所造,歷經戰火,現存為北宋初 期所重建。瑞光塔高44.42公尺,八面七層,磚木結構,古樸秀美,保存了 唐宋多層塔的風格。瑞光塔的美還在於無論是朝霞還是夕照,其塔身如披萬道霞光,燦爛輝煌。

  吳門橋坐落在盤門傍側、古運河之上,為蘇州最大的單拱石橋,橋孔形如滿月。此橋南北走向,高6公尺,長63公尺,南北各有48級。吳門橋整座橋梁都用精雕細琢的金山花崗石砌成,並用明礬、糯米汁和石灰拌和灌縫,因此經百餘年仍堅固如新。吳門橋造型簡鍊端莊,造工精緻,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石拱橋。


天平山

  天平山以「怪石、清泉、紅楓」三絕著稱,位於蘇州城西約14公里處,海拔221米,山勢高峻,因山頂正平而得名。北宋皇帝曾將天平山賜給范仲淹,又名「賜山」。山上自然景觀有一線天、飛來石、卓筆峰、照湖鏡等。

  怪石 山上奇石縱橫錯落,危聳峭峻,似大臣朝見皇帝用的朝笏一樣,故稱 「萬笏朝天」。

  清泉 山腰有缽盂泉,泉水醇厚甘洌,茶聖陸羽品評此泉為「吳中第一水」。

  紅楓 山東南麓的楓林,是明萬歷年間范仲淹的後人從福建帶回種植於此,每年深秋,滿山楓葉燦若紅霞,有「天平紅楓甲天下」之說。這裡一年一度舉行紅楓節。

  天平山歷來為江南遊覽勝地,白居易、范仲淹、唐伯虎、乾隆皇帝等眾多名人在此留下詩調、遊記,值得訪古尋勝。主要景點有:乾隆御賜「高義園」牌坊、接駕亭、十景塘,御碑亭,范文正公忠烈廟、先憂後樂坊等。


蘇繡

  蘇州刺繡與湖南湘繡四川蜀繡廣州粵繡並稱中國四大名繡。蘇州素有「繡市」之稱。蘇繡有單面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等變繡體,其刺繡工藝以圖案秀麗、色彩雅潔、針法多變而蜚聲海內外。題材有人物、動物、花卉和山水等。品種有畫片、冊頁插屏、屏條、屏風中堂等等,藝術上具有繡面平服、色澤艷麗、輪廓清晰、色彩分明等特點。

  蘇繡起源於北宋時期,之後十分興盛,據載自宋以後,農村「家家養繭,戶戶剌繡」,而城市富家閨秀也以此消遣時日,陶冶性情,因此有民間繡、 閨閣繡、宮庭繡之名。


蘇州市博物館

  位於蘇州市東北街204號,建館於民國49年, 館址系太平天國忠王府 李秀成府邸,為地方性綜合博物館。館內陳列面積 2600平方公尺,館藏古籍圖書資料達十萬件。其中存有四百餘幅蘇式梁坊彩繪,九幅壁畫;本地出土文物,宋元以來歷代書畫蜚聲海內外,古代瓷器、工藝品等亦不乏精品。


寶帶橋

  寶帶橋是中國現存古橋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。始建於唐代(西元816年),是唐代蘇州刺史王仲舒捐寶帶資修建,故取名寶帶橋。此橋歷代屢經興廢,現存之橋為明代重建。

  寶帶橋橋身總長317公尺,橋面寬4.1公尺,共有53孔,全橋用金山石建成,遠遠望去,像是一條玉帶浮於碧波之上。

 

地理環境歷史背景交通狀況觀光重點住宿參考